上一篇写了大同之行。大同一共游玩了两天,行程算比较密集,所以可写的很多,最后游记妥妥地写了两个礼拜。到头来,不仅旅行的过程比较累,回顾旅行的游记写的更累,搞得我的耳石症差点再犯。直到现在,我还对写游记这个事情心有余悸。而与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的高中班主任。他周游了全中国,每到一个地方旅行,归家之后必定形成图文游记。最后林林总总据说文字总数达到了百万以上,照片也达到了万张。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又是何等的精力!与老班相比,我真是甘拜下风。但老班的这种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虽说写游记成为了我的困扰,但有了老班这个榜样,我并不惧怕继续写。过了一阵,缓过神,我还能有继续写的些许冲动。这可能就是榜样的力量吧。
这回要写的是呼和浩特,也是说走就走系列。为什么能说走就走?因为上次说过了。我在北京的家就在清河火车站旁边,所以凡是从清河火车站出发的,可以在两三小时内达到的地方,在我看来都可以说走就走。上回的大同,这回的呼和浩特,皆是如此。为什么去呼和浩特?源于上次的大同之行。上次的大同之行,我在写游记的时候,就说到了它的文化融合。一个很重要的融合文化,就是蒙古文化。我们在大同吃了烧麦,喝了蒙古奶茶,赞不绝口,为我们此次呼和浩特之行埋下伏笔。今天,具体时间是2025年7月12日,可以说,我们为了一口蒙古咸奶茶,出发了。
第一天
火车上
早上,我们依然起的很早。洗漱完毕,带上昨天晚上已经准备好的必备品,出了门。骑上小电驴,5分钟,到了清河站。随手买了两个鸡蛋灌饼,就进站去,一切过程相当熟练。等待候车,上车,坐座位,无须赘述。车开了,我们开始享用早餐灌饼。进入了盛夏时节,天气确实比较热。但动车里面,确实空调很足,阵阵凉意。打了个冷颤,自觉地穿上了外套,不由地怀念起了青春。
火车依然行进,和上次的大同之行类似,都要先经过张家口。路上,我们又看到了熟悉的官厅水库,一个个转着脑袋的发电风车,一个个长长的穿山隧道,一片片绿油油的群山。但与两个月前相比,还有些许不同。上次还在塑料薄膜下面沉睡的庄稼们,已经长出了它们长长的茎干,舒展开它们的叶片,等待着最后果实的露面。
火车过了张家口的怀安,便向西北方向跑去,远离了之前的大同。没过多久,我们就进入了内蒙的地界。这应该是我生平第一次踏入内蒙。景象瞬间变的不太一样,眼前的绿油油越来越多,远处近处,都可以看见大片的草地。草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鲜绿,绿到人的心坎里去。阳光仿佛就是个画家,直接照在草地的地方格外鲜亮,被白云遮挡的地方又稍显阴暗,而这鲜亮和阴暗,是动态变化的,忽明忽暗又忽暗忽明,画家变成了动画师。如果你再仔细看,就会发现在视野中快速向后“奔跑”的草地上,零星点点会出现几个孤零零的砖房,那表示有人居住。再仔细看,这些房子的旁边,大多会出现牛羊的身影。有的地方只有一两头,有的地方牛羊就成群了。他们自由地吃着草,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无忧无虑,心旷神怡。不知道他们是在想今天的草好不好吃,还是在想今天晚上做个什么梦合适,或者,其实根本什么都没有想。在火车车厢里的我,或者说匆忙地在城市里打拼的人类,此时此刻都会发自内心的羡慕它们。
但火车越往前开,天愈发变得昏黑。当车要开到乌兰察布车站的时候,顿时下起了瓢泼大雨。雨水打到了车窗上,又因为火车疾驰的速度,雨水被气流挟持,在车窗外侧横流了起来。透过这一道道横流的“小河”,观察车外的世界,草原又变成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模样,显露出凶猛的一面。想象在一望无际的草原,突来狂风暴雨,电闪雷鸣,黑云天仿佛要压到你的身上,无处可躲无处可藏,草原这一面令人生畏。
过了一阵,雨小了一些了,黑压压的颜色渐渐有了些光亮。火车缓慢地开进了站,是乌兰察布站。乌兰察布,这个名字对于我这个汉族人来说,一听上去就有一些少数民族风情。毕竟路过了这里,虽说没有踏足,但也值得简单了解一下。乌兰察布,是蒙古语音译,意为“红色的山崖”。它境内有个四子王旗,我相信常看新闻的人们听到这个名字不会陌生。对了,就是很多次神州飞船返回舱着陆,都降落在四子王旗境内。后来到了呼和浩特,大街小巷看到几家招牌是“卓资熏鸡”的店。这个卓资说的就是乌兰察布的卓资县,这个熏鸡应该很好吃吧,后悔没有吃一只尝尝。说到吃食,再后来回到北京,一个周末去citywalk,在护国寺那边,吃了一家烧麦馆子,说是乌兰察布的老字号,来北京开店,原汁原味,店员都是乌兰察布当地人。我们点了烧麦和奶茶,味道还是很不错的。
离开乌兰察布站,火车就径直奔向呼和浩特站了。快到呼和浩特的时候,我们在车窗的风景中仿佛看到了一些蒙古包,华丽的不像是普通人家,感觉应该是景区吧。火车的速度慢了下来,列车很快就会进站。这时眼前出现了一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建筑,外墙已经斑驳。而我小时候有不少时间住在姥爷家,姥爷家就在火车道边上,看到这样的火车道和具有年代感的建筑同时出现的画面,心中不由得生出一些亲切感。
到达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到了。我们拿好行李下了车,和具有汉字和蒙文双语的站牌合了影,随即出了站。出站之后发现,呼和浩特与普通的城市从外表看并无不同。火车站周边都是小吃店,小超市和公交车站,小汽车公交车来来往往。
呼和浩特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经过查证,呼和浩特是蒙语音译,“呼和”可以理解为蓝色,“浩特”可以理解为城市。所以呼和浩特又叫“青城”,应该是因为北面有大青山而得名。在火车站建筑上写的呼和浩特的蒙语来看,只有两个字母,个人推测,一个代表“呼和”,一个代表“浩特”,是不是一个字母就代表一个单词呢?1 我不知道。还专门问过那个从小长在内蒙的同事,结果他虽长在内蒙,但是汉族,并不懂蒙文。内心说,我也可以去上网查。但另一个内心说,出于对蒙文化的尊重,查仅仅也是一知半解,并不能了解全貌;了解全貌又要费大劲儿,终究还是放弃了。
我们订的酒店离火车站并不远,所以决定坐公交车过去,与当地人走在一起。手机上办的北京公交地铁一卡通,业务竟然覆盖了呼和浩特的公交车,上车刷北京一卡通即可,非常方便。但公交毕竟是公交,不可能运气很好公交站点就设置在酒店门口,所以下车之后,我们又腿儿着去酒店,好在并不远。
到了酒店,很快办理了手续,进了房间整理好行李,时间已经来到了中午。所以,呼和浩特的旅行真正就在此刻开始了,但也可以肯定要从一顿午饭开始。
吃蒙餐
来内蒙要吃什么呢?理所应当是蒙餐。我的一个同事就是内蒙人,我来呼和浩特之前特地请教了他该吃什么,他直截了当,说吃羊肉,那今天羊肉必须得安排上了。请教了酒店的服务人员附近哪里的蒙餐店好吃,经过一番了解和思考,决定去一个叫“格日乐阿妈”的店吃,说这是一个老店了。
话不多说,出发。沿着马路边步行,路过了路边上的几家店铺,有卖衣服的,卖点心的。现在还有点印象的,就是有一个卖焙子的。焙子是当地人的吃食,类似烧饼,但与烧饼并不相同,容我后面再介绍吧。路过一个十字路口,远处望见一处古建筑,没引起我们太大的注意,其实那就是我们明天要去的绥远将军府。接着向前走,路两旁出现了许多餐馆,看来是饭店比较集中的地方,不一会儿就走到了“格日乐阿妈”的门口。
进了店,人好多,被安排在了靠门的走廊中的座。墙上写着,“没有奶嚼口的奶茶不好喝”。奶茶知道,就是冲奶茶来的内蒙。但什么是奶嚼口?并不知道,管不了那么多了。赶紧点了餐,我现在还记得点了手把羊肉,羊肉沙葱馅饼,奶茶,奶豆腐,奶皮子酸奶等。手把羊肉非常美味,不膻,不多说了,来内蒙必须要吃。沙葱是什么?开始我们是不知道的。馅饼上来之后,我们看到沙葱是绿色的类似韭菜样的,但比韭菜细一些,吃起来有一些韭菜和葱的味道;配合羊肉,味道绝。至于奶豆腐和奶皮子是啥,我还是并不清楚。容我后面再说吧。奶茶,到底还是喝上了,就是那个味,但温度不够热,差强人意。
吃饱喝足,睡意来袭。本来计划是下午去呼和浩特市郊的草原旅游区体验真正的草原风情的,结果这个时候又累又困着实是不想动。考虑到旅行不是跟团游,还是要轻松一些,有些地方去不成并不是什么一辈子的遗憾,反而在呼唤你可以下次再来,保持一颗说走就走的心。想到这便不再纠结,原路返回酒店倒头便睡。
去大召寺
下午三四点,我们在朦朦胧胧中睡醒了。太阳仍高挂在天上,但已没了中午时分的热烈。按计划,我们应该去大召寺了。洗漱捯饬完,下楼打了车,没多长时间就到大召寺了。北京已经让我们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忍受长距离的能力,到了其他城市,基本上都会感觉时间和空间都变短变小了。
两个月前在大同,我们就受过佛教的洗礼(云冈石窟、华严寺)。这次来到呼和浩特,同样也少不了佛教的氛围。走进大召寺,就知道,这次来的寺院是不同于大同的,因为这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这个寺院怎么来的呢?我简单查阅了,在这里介绍一下。明朝时期漠南蒙古土默特部大汗为阿勒坦汗(俺答汗),此大汗在明隆庆皇帝期间,投靠了明朝,换来了明朝北部的和平和明朝与蒙古的互市。后阿勒坦汗在青海湖会见了藏传佛教达赖三世,称将放弃萨满教皈依佛教,为表虔诚许愿要建立寺庙造佛像。遂在明万历年间(1579年)开始兴建大召寺。第二年(1580年),大召寺建成。在兴建大召寺期间,阿勒坦汗又在大召寺旁边建立了蒙古语称为“呼和浩特”的城市(现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在公元1581年,“呼和浩特”建成,明朝赐名“归化城”,现呼和浩特的开端就是这里。说到这,还颇有一点“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意思。
本来佛教我就不熟悉,这回又来了藏传佛教寺庙,更是超出了我的知识范畴。在寺庙中看到的佛像,壁画等,均不太了解背后的含义。只有在看一座千手观音像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导游带着一众游客,导游正好在讲解千手观音,跟着听了一听,才略懂一二。但到现在,具体有几只手拿了几个法器,每个法器象征什么等等,基本都忘光了。但可以得出结论,来这样的文化古迹参观,最好请一个导游来讲解一下,要不就几乎等于逛公园。
佛像和壁画等佛教相关这回真的不讲了,确实不懂。但我讲一些我的一些小观察。本寺院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走遍寺院,会发现很多佛像都是纯金,或者纯银,或者镀金等等,导游们也都会告知用了多重的金子,多重的银子等等。是这个佛教流派看重金银吗,更多的金银代表更虔诚吗,还是仅仅为我们不是信众的普通百姓带来一些兴奋点?我不知道。还有就是随处可见的一些贵重物品,比如记得一张木质桌子,很长很大,应该是那种无拼接的一整块木材制作的。虽然我不是很懂,但一定是珍贵的木材。普通的一张这样的小桌子,木材并不贵重的,都要上万。而这样一张尺寸的桌子,就随便的摆在了一个很小的偏殿中,仿佛是其他地方被更贵重的东西占据了,只能偏安这里了。还有更夸张的,许多大型瓷器等物品,看起来并不是便宜的东西,就随便的摆在了露天的棚子下,混乱的堆在那,没有很好的管理。看到这,我只有一种想法,这个寺庙真的太有钱了。
还有一个观察,与寺院并不直接相关,是许多年轻人的旅行方式让我触动。在寺庙,见到了许多年轻人,男孩女孩,他们穿着蒙古族民族服饰,各式各样颜色不一。他们数量并不少,可以说很多。他们有的聘请摄影师借助寺院的景观拍照,摆出各种pose;有的仅仅就是换装游览而已。我想,来到呼和浩特这样有民族风情的地方,穿着民族服饰,不管是干什么,虽然外人从表面上看有一点形式主义,但我相信穿上它们的人的体验肯定更沉浸的。现在的年轻人相比于我们年轻的时候,更加的外放,更加的注重自我体验感。这一点,我想应该是人到中年的我们应该学习的,形式有的时候并不代表没意义,反而就是意义本身。
塞上老街
大召寺没有什么可分享的了。从大召寺出来,右转,就是塞上老街。这条所谓“老街”,现在就是一个商业化的街区,里面卖一些冷饮,纪念品等等。但记忆比较深的,是老街的路面是石板路,看起来不像是仿古的。街道两侧的建筑,看起来也不都是很新的,也像老的。直到回来北京后,才查到,这条老街确实是明朝那会儿建的,当时叫“朋苏克街”,历史上是明清时期塞外重要的贸易集散地。
走在这条街上的感受,和其他商业街并无本质不同。但还是可以看出一些特色的东西,比如卖的饮料有马奶酒,这个应该是本地特色。还有牛奶雪糕,内蒙的牛奶还是非常好的。对我们来讲,比较关心的就是冰箱贴了。在这里,冰箱贴降到了冰点价,一个8块两个15。要知道,我们去大同,卖冰箱贴的地方,一个怎么也要20块以上。买了一个心满意足的冰箱贴后,便来到了内蒙更加特色的烤肉店前。看见游客们在盛夏时节,坐在“铁帽子”烤肉店的露天桌子前,吃着本地牛羊肉,喝着本地冰镇啤酒,男士们有的已经赤膊上阵,场面异常壮观。终究我们还是忍住了没吃,因为计划一会儿要去宽巷子美食街,还是别给肚子添乱了。
走了半个小时左右,塞上老街就走到了头。还是按计划去宽巷子美食街吧。发现有公交车直达,于是进入到等车模式。等来等去,公交没等来,可能是进入傍晚,路上行车压力大,堵车的缘故吧。等车无聊,看着从树上下来找食儿的麻雀,体型相对北京的麻雀更瘦小,脑海竟想起北京的“臃肿”的麻雀和喜鹊,难道地域差异这么大的吗?还是说北京更容易找到吃的呢?我不知道。公交迟迟等不来,还是打车走吧。
上了车,司机师傅问去哪,我们说去宽巷子,司机随口说,“宽巷子有甚(什么)意思?我们本地人都不去”。我们便知道又踏上了个网红景点。司机很热情,有话直说,我也喜欢这样的性格。他还推荐我们去一个叫马镇的地方骑马,或者去一个景区(名字具体忘了)的大型超市,可以买到各种真正的特产。我们掂量了掂量自己的体能和时间,这俩地儿还是莫去了。几分钟,宽巷子到了。
宽巷子
宽巷子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人多。果然是网红一条街,没错了。宽巷子位于呼和浩特的回民区。这个“回民区”得解释一下。往常我们说的回民区一般指城市中回民聚集居住的区域,并不是指的一个“区”行政区划。但呼和浩特的“回民区”,确确实实是一个区级行政单位,名字就叫“回民区”,而这里也确确实实生活着许多回民。
杨老大焙子
就在上图这个牌坊边上,有一个当地比较有名的焙子月饼干货店,叫杨老大。月饼干货没什么稀奇的,那焙子又是啥呢?上文中也埋过焙子的伏笔,这里就介绍一下,也可以点击这里看百度百科介绍。
让我来解释焙子,我倾向于用北方的烧饼火烧做类比,是一种用白面做成的通过烘烤制成的一种饼类的平民食物。和烧饼一样,焙子可以做成各种形状,圆的,方的,长条,三角的等等;也可以做成各种味道,原味的,甜的,咸的,豆沙的等等。我自己认为,焙子和其他烧饼类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焙子使用的是呼市当地的胡麻油(亚麻籽油)制作。你如果拿起一个焙子闻上一闻,就会闻到独特的香气,如果你不清楚胡麻油,你就不会懂这个味道。是胡麻油赋予了焙子独特的地域特征和魅力。我们在各种各样的焙子丛中得了选择困难症,更在满屋子的香气中、在烤炉的热气旁,体会到了那种刚出炉的食物带给人的安全感和满足感。最终还是挑选了两个焙子,并不贵,两三块钱一个,真正的平民美食。付钱出了门,便赶紧忍不住咬了两口,也确实到了吃饭点,饿了。后面还听说有辣焙子,夹肉焙子。本次呼市之行无缘碰上,期待今后有缘吃到。
清真大寺
走进回民聚集区,就不可能看不见清真寺。没走多久,便看到了“清真大寺”。起初我对进入清真寺有点犹豫。因为根据之前的经验,去回民馆子吃饭,一般不许外带食物,也不允许混用你自己带来的餐筷。清真寺又是伊斯兰教的信众最重要的地方,我怀疑清真寺可能不允许我们这样不是伊斯兰教信众的普通游客进入。不过经过小心地核实,普通游客还是可以正常进入的。走进正门,迎面是一座塔楼,名叫望月楼。楼顶有个新月的形象,遂联想到与红十字会功能接近的红新月会,也联想到伊斯兰化的土耳其、突尼斯等国的国旗就有新月的图案,新月应该对于伊斯兰教应该是很重要的标志吧。
进入到清真寺内部,主要的建筑就是礼拜堂。现在的时间是下午六七点,正是日落的时候,里面礼拜堂内部有很多人正在做礼拜,可以听到诵经的声音,那声音有一种婉转悠扬的感觉。不一会儿,礼拜完毕,所有人(均是男性)都从礼拜堂走了出来,纷纷走出清真寺的后门,散着步回家了,看来都是附近的居民。清真寺内还有餐厅,应该是专为回民结婚等大型庆祝活动提供的场所。从这个角度看,清真寺真正是回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美食街扫街
走出清真寺的后门,就来到了一条小巷,周围都是居民楼。顺着小巷走,就回到了宽巷子主路上。宽巷子不辜负美食街之名,当地美食应有尽有,游客也是人山人海。看着那么多的店面、美食,听着店家招揽生意的吆喝,我们还真不知道相信哪一家,从哪一家开始。我们开始只是漫无目的的走,但最先抓住我们的味道,无疑是羊肉。那羊肉串的香味真是香,从这“破戒”也心甘。羊肉串铁签子串的,是老式做法。2块钱一串的确也是良心价。吃到嘴里,那味儿,正!是小时候怀念的味道,不是北京店里面胡乱烤的那种。买了10块钱的,本来只是想尝尝,的确出其不意的好吃。再买几串?合计还是算了,一条长街呢,再换个别的尝尝。
如果仔细看各个店铺买的饮品,常规的就不说了,内蒙这酸奶也是常见的,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但有一种饮品很多家都在卖,但我们并不熟悉,叫“稀果羹”。基本上就是以柿子干、杏干、山楂、黑枣等果干,浸泡后加糖熬制,熬成稀粥的感觉放凉了喝。我们也好奇买了一杯,并没有着急喝,中年人怕着凉。一直拎着晚上到了酒店房间才喝,确实味道颇好,妻子赞誉有加,值得来呼市的人尝一尝。
肚子饿了,在美食街要正经吃东西,吃点什么呢?答案我想应该是烧(稍)麦。美食街有个小岔路走进去,路边摆了不少桌椅,空位已不多,大家吃得热火朝天。我们抬头看招牌——白老大稍卖羊杂。找了空位坐下,点了招牌上的烧麦和羊杂,感觉不会有错。不一会儿烧麦出场,羊肉大葱,味正!强烈推荐。呼市的烧麦,绝对是一大特色,来呼市必须要吃。还有羊杂,是真的只有羊杂,不是北京常见的羊杂汤还能喝汤。羊杂上来一碗,并没有很多的烹饪,我想就是用盐水煮熟,撒点香油香菜。羊杂非常干净,没有膻味,但有其他地方的羊肉没有的香,简单而美味。看到旁边桌子一对父子,应该是本地人,每人手里一个焙子,各点一碗羊杂搭配,吃得那叫一个香。在外吃顿正经饭,对于中年人的含金量只有中年人懂。吃完舒坦了,浑身又有劲了。
接着逛。在整条街的将近尽头的地方,买了两块月饼。月饼除了五仁的,竟然还有奶豆腐馅的,第一次见到,所以买了尝一尝。还买了一些奶疙瘩(酸奶制品),店家号称是纯奶做的,不是奶粉压的。宽巷子走到头了怎么办?没关系,走到街对面再原路返回,再刷一遍!时间越晚人越多,街上已经水泄不通了。一家店门前排起了长龙,那队真叫个长。他们都在买啥?答案是奶豆腐饼。不知道又是什么网红产品,大众点评改变了一切。我们没有留恋,接着走。
有人说,这样的网红街商业化同质化严重,有啥意思?我起初也有类似的想法。但逛了一圈有点心得,还是说一说吧。首先,这种网红街,能成为网红,肯定有一点过人之处,需要我们擦亮眼睛去发现它;其次,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色,对于当地人来说,可能没什么新鲜的,但对于游客的我们来说,发现新鲜的当地特色也是一种乐趣,最怕人云亦云;还有就是,网红之地,肯定人多,人多的地方就有人气,对于平时在钢筋混凝土大楼里面“坐牢”的我们来说,多接触点人气就如同“放风”,能回复一些人味。但网红街还是浅尝辄止就好,不适合总来。
回酒店
晚上八九点了,吃饱喝足了,逛也逛累了,该回酒店了。呼市打车感觉还是很方便,几乎不用使用滴滴等叫车软件,在路边随手招呼就会打到出租车。坐在车上,车顺着呼市主干道新华大街前行。呼市的夜景也不错,高楼大厦广场上亮起了霓虹灯。
没多久就到了酒店门口。下车后,我们并不打算马上回房间,还是可以在周围转转的。酒店对面是个给当地居民采购的菜市场,此时已经关门了。向周边街区走去,这里都是居民楼下面的沿街底商,一个个的小店。走着走着发现了一家名叫“新察哈尔奶茶”的店,它并不是一家只卖奶茶的店,还卖蒙餐。这种居民楼间的当地人开的小店,真正的当地人吃的店,正是我们要找的,遂决定明天一早来这里吃早餐。回去酒店的路上,又发现了一家奶食店,里面有内蒙特产奶食,牛肉干,砖茶等等。进店后,老板娘接待了我们。我们简单了解了一下产品,决定还是明天临走之前再来购买为妙,因为真正的奶食需要冷藏冷冻。但我们也没空手走,买了一瓶酸奶尝尝鲜。此酸奶只是装在了一个类似矿泉水瓶的塑料瓶里面,标签上也并没有写明是什么品牌。店主说是本地的牛奶厂做的,没有科技狠活,放心喝。到了酒店房间,休闲之余喝了这个酸奶,的确,连糖都没有,纯酸奶,除了酸竟然能喝出奶香。要不说奶制品还得看内蒙。
第一天就这么过去了,虽累但还是挺开心的。赶快睡下,明天还有明天的节目。
奶制品概述
在说到第二天的旅行之前,我决定还是趁“我”熟睡之际,来说一说内蒙的奶制品。这次呼和浩特之行,我觉得内蒙对我冲击最大的,或者说我最感兴趣的内蒙特色,就是奶制品了。从小的生活环境中,奶制品几乎没有存在感。对于我来讲,只有在青春期长个儿的时候,为了达到长大个儿的目的,只有那个阶段才将牛奶当做必要的。而且在我的认知中,奶制品无外乎牛奶,酸奶,顶了天还有个奶酪。但是来到了内蒙,我才发现奶是可以吃出花来的。
因为上文已经挖了几个坑,奶皮子、奶豆腐、奶嚼口等等。而且下文也还是要谈到奶制品,所以姑且中间我就进行内蒙奶制品的扫盲工作。虽说我也就是个刚刚被扫过的奶制品盲,但我还是有信心可以说好这一段,毕竟亲自吃过了体验过了,也确实DeepSeek查过一些知识。(各种奶制品的图片就不上传了,有兴趣的可以通过点击下面各个奶制品的名字链接来了解)
- 奶皮子:我们煮过牛奶都知道,牛奶在煮熟的过程中,表面会结出薄薄一层奶皮子。而内蒙的牛奶质量更佳,新鲜挤出的牛奶,用文火慢煮,表面会不断地产生奶皮子,越结越厚。静置放凉之后,奶皮子有的竟然可以达到1厘米的厚度。牧民们把这厚厚的奶皮子整个捞出来保存,喝奶茶的时候泡一些进去,会让奶茶更香。如果要说奶皮子的成分,大部分是油脂,极少部分是蛋白质,所以才会这么香。
- 奶嚼口:内蒙牧民每天要挤不少奶,奶多到根本喝不完,所以牧民会让牛奶进行发酵,变成酸奶来保存。酸奶发酵成功后,表面会形成一层奶油层(油脂),这一层当地人就叫奶嚼口。这奶嚼口也可以放入奶茶中,也可以单独来吃。如果将奶嚼口放入锅中,通过加热来消耗其中的水分,慢慢熬,最终就会得到内蒙黄油。
- 奶豆腐:接上面奶嚼口的说。发酵好的酸奶,上层奶嚼口分离之后,将酸奶加热,酸奶就会实现蛋白质分离。我的理解就应该和点豆腐原理一样,本来是胶体,经过加热后,固体也上层清液分离,下层的固体就是蛋白质。将下层的蛋白质经过加热脱水和挤压脱水,让水分尽量的少,最后得到的固体就是奶豆腐。这个名字确实很形象,因为这个制作过程确实和豆腐的制作很像。奶豆腐是我比较喜欢的食物,吃起来味道比较淡,并不如奶皮子那么香。但你要慢慢的咀嚼,香味会慢慢的释放,越嚼越香。最重要的,是奶豆腐绝大部分成分,是酪蛋白,脂肪的含量极低,是非常好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对于补充体力,增强体质有非常大的好处。而且因为经过了发酵乳糖含量极低,对于乳糖不耐受人群是很友好的。个人认为,奶豆腐并不比那些国外的奶酪差,起码从营养成分上来说是没问题的。可能因为国外的奶酪确实因为条件的限制,需要特定菌种和温湿环境,确实可能需要更细致的工艺,体现了一些人为的发酵“艺术”,但这不代表内蒙的奶豆腐就比他们差。事实证明,奶豆腐比大部分的国外奶酪含水量更低,营养物质很致密。喜欢奶制品的朋友们千万不要放过奶豆腐。
除了以上三种奶制品,内蒙的奶制品还多的是,而且不光是牛奶制品,羊奶马奶也应有尽有。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了。我上述所讲的对于内蒙奶制品来说,只是个皮毛。希望我的这一段奶制品的概述,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朋友可以关注到内蒙的奶制品上,能够打开一扇新的认识世界的窗户。
第二天
吃早餐
第二天的早上到来了。有了昨天晚上的简单的周边探索,确定了吃早餐的地方,所以一切不用那么着急了。洗漱完毕,下楼跟逛早市一样,5分钟溜达到昨晚来过的新察哈尔早茶店。来到内蒙古,提到吃早餐,我想没有什么会比奶茶更经典的了。我们点了一壶奶茶,配了一份果子。果子就是下图中的那个小块的类似油条一样的油炸面食,用来配奶茶喝的。还点了两个“硬核”的土豆牛肉馅的包子,这馅是不是极具特色?牛肉,土豆,面,妥妥的碳水。你别说,来到内蒙,吃这样的东西才算真正的来过。
其实,除了这样当地人的早点吸引我们之外,来这个当地人的小馆吃早点的当地人也非常有意思。在我们相邻的桌子上吃饭的,是两个当地大爷。看起来起码有六七十岁了。两人坐在座位上,不约而同的各自从兜里或怀里掏出了一个煮鸡蛋,这让我想到了小时候去买煎饼果子时候要自己带个鸡蛋,不用店家的鸡蛋,这才叫地道。两人各自点了一个大包子,这不算什么,正常操作。下一个“正常操作”就惊到我们了,他们点了一暖瓶的奶茶。你没看错,就是家用的烧好水要倒到暖瓶保温的那个暖瓶。上图中可看出,我们只是点了一茶壶的奶茶,就快喝不下了。这老两位,倒上奶茶,趁着奶茶还热,三两下吃完鸡蛋和包子,然后撤掉餐具,单留下喝茶的杯子,专心地喝奶茶,开启了闲聊的模式。当地人说话,有一种山西或陕西口音,边说边喝,边喝边说,慢条斯理,不亦乐乎。现在网络上流行说松弛感,我想这老两位的松弛感是足够的。其实我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吃特色的美食是必不可少,但更愿意看到这样纯粹的当地的人和事,因为文化上的些许不同会有强烈的新鲜感。但在当今,因为有了点评把你引向网红经典,加上各地都在大搞商业化,导致当地人的真实面貌很难看到。今天能遇见这两位老爷子,也算有缘。
绥远将军府
因为下午两点多的火车就要返京了,所以早上和中午的行程主要考虑是不能太远,不能把时间都花在路上。所以,离我们住的地方不远,就有一个绥远将军府,徒步就可以达到。吃完早饭,消化消化食儿,走了十五二十分钟,绥远将军府到了。
上文说到,明朝时期呼和浩特建城,被明朝皇帝赐名叫归化,所以绥远又是怎么回事,难道一个城市有俩名字不成?实则不然,绥远城是清朝时期在归化城旁边建立的新城,只不过现在合并成一个呼和浩特市了。现在我们所在的地方就是呼和浩特的新城区,名称应该是因绥远新城而得名。绥远城与归化城相比,等级是不一样的。归化城是旧城,给老百姓住的。绥远城新建,是为了能住下八旗官兵和家属。绥远城新建的意义,就是要防御外敌,管理内蒙西部二盟的事务。绥远城的中心,就是这个绥远将军府,先后有79任绥远将军在此驻守,统帅驻防的八旗官兵。民国和新中国时期,绥远将军府又改为了内蒙政府所在地等多种职能部门。直到2003年,才改为了博物馆对外开放。
这个将军府是将军及大小官员办公和居住的所在地。整个院子是六进院,左右对称有东西跨院。我们在里面游览,确实感到房间特别多,当时的大小官员应该都在不同的房间内履行自己的公职吧。院子有六进,前面的屋子装饰比较正式,应该是办公用。越往后面走,屋子装饰越生活化,应该是公职人员待客或自己休息用的。除了办公和休息的地方,府内还有小花园,供散心游玩用。此将军府作为衙署来讲,应该说办公生活休闲一应俱全了。
呼和浩特博物院
将军府游览完毕,从后门出来,像经历了穿越。将军府里面古色古香,一出门高楼大厦,仿佛真的穿越了一般。下一站准备去呼和浩特博物院,从将军府这一趟公交便到了。本来是要去内蒙古博物馆的,但内蒙博物馆距离有点远,由于我们时间紧迫,所以放弃了。
从外观上看呼和浩特博物院,可以用宏伟来形容,尤其建筑最高位置的奔马形象,真是完美体现了内蒙风格。进入博物院,我们只在一楼的两个展厅转了转,看看呼和浩特从古至今的历史。直到今天,我能有印象的,就是大窑遗址了。大窑?是不是好熟悉的名字,对,就是那个汽水名字。大窑其实是一个村子的名字,村子就在呼和浩特市东北。这里在1973年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制造场遗址,将内蒙古人类活动的历史推到了60-70万年前,证明了这里有远古人类活动,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大窑遗址发现了大量石器,主要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石锤、石球等,其中尤以刮削器、钻具、尖状器等为多,以及动物化石等在内的大量文化遗物。旧石器时代距今非常久远,所以来到呼和浩特博物院,看到旧石器时代时的文物,联想当时人类的生活,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我觉得知识不用一时学太多,来到呼市博物院,能够了解学习到大窑文化,以后喝大窑的时候脑海中能够闪现那些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就算没白来呼市博物院。
呼市博物院一楼还有个纪念品商店。最近几年文博周边也是非常受欢迎,在这里不仅可以买到呼市博物院的周边,还能买到北京故宫,苏州博物馆等文博周边。我们在里面游览徜徉,唯独看上了一张明信片。这张明信片的图案主要是绿色的草原和蒙古包,上面几个人物,一个蒙族少女手捧哈达在正中,两个小伙在角落骑马射箭,极具内蒙风情。我们将它买下,在明信片背面,盖上了呼市博物院的图章,作为纪念。
冰煮羊和都贵玛阿妈
眼瞅到了中午,在呼市剩下最后一顿饭了,要吃什么呢?想了想还是要吃羊肉,离开内蒙不知道何时才能再吃内蒙羊。昨天吃了手把肉,吃了羊肉烧麦,今天吃啥呢?我们想到了冰煮羊。正好离酒店不远的地方,有一家冰煮羊店,吃完可以方便回酒店拿行李去火车站。活不多说,从呼市博物院步行来到了冰煮羊店。
这家店名叫“都贵玛阿妈”。这名一听就有草原风。走进店内,没有一个顾客。感觉服务员也都寂寞很久了,我们进店之后对我们格外热情。我们点了冰煮羊,就等吃了。那么冰煮羊究竟是什么呢?冰煮羊,顾名思义,就是冰来煮羊肉。开始,服务员上了一个铜锅,里面用冰块打底,上面放上新鲜的内蒙羊肉,再放一些配菜比如胡萝卜香菇,服务员又在锅里放入了一些内蒙酸奶和秘制酱料,最后,在一个小罐子中用镊子夹出一片黑色的东西——他们叫“肉苁蓉”(听说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放到了锅里。随后开始加热,肉眼可见冰块开始融化,变成液体,后被煮沸。新鲜羊肉就这么被煮好了。在这过程中,我们去调料台调配了自己想要的火锅蘸料,这一部分和海底捞等火锅店没有区别。
这顿冰煮羊火锅吃的怎么样呢?说实话只能打个及格分。虽然羊肉还是不错,但并没有达到非常棒的程度。吃完羊肉后,后续的流程就跟涮火锅一样了。所以从我的角度来说,不是特别推荐这家的冰煮羊,我觉得呼市其他的冰煮羊店应该可以做到更好。但我还是有其他要说的。
在饭店的壁挂电视上循环播放着一位蒙古族老阿妈的影片得到了我的注意。电视是没有声音的,但从画面上看,习大大还亲自为这位老阿妈颁奖,所以我对这位阿妈产生了好奇,才想起这家店名是“都贵玛阿妈”,是不是和这个有点关系。离开饭店之前,妻子要去个洗手间,我就和饭店一个服务员询问这个阿妈是谁。服务员简单的介绍说是都贵玛,这位阿妈收养了很多汉族孤儿。后来我通过上网查询,才知道了这位阿妈是多么伟大。
时间来到1960年,众所周知那时“自然灾害”,国家粮食紧缺。江浙安徽等华东地区,物资匮乏,食物奇缺。眼看当地的孤儿们在保育院要断粮,中央安排3000名孤儿从江南来到内蒙古草原。内蒙牧民们响应号召,收养这些来自江南的孤儿们。这里面有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兴趣的看官可以自行上网了解。而都贵玛阿妈,那时才19岁。有些来内蒙的孤儿,身体过于虚弱多病,需要在保育院调理好身体,才能被牧民领养。19岁的都贵玛扛起了保育的工作,她照顾了28个年龄从不满1岁到5岁的孤儿。她让这些体弱多病的孤儿们适应了内蒙寒冷的气候,适应了牧民家的饮食,向国家做出了“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的承诺。最后这28个孩子,无一因病致残,无一夭折,都被健康的送入养父母家中。就凭这个事迹,她就应该接受人民的爱戴。而后,都贵玛阿妈又因为家乡当地医疗水平条件差,主动要求学习医学。她不顾家人的劝说,参加县医院的医学培训,逐步掌握了一套在简陋条件下接产的独特方法,在之后的十几年中,先后挽救了40多位年轻母亲的生命。她还热心公益,汶川地震缴纳特殊党费3000元。其他还有好多好多事迹,数不胜数。我从内心敬佩这位伟大的蒙古族阿妈。如果不是这顿冰煮羊,我还不会知道这些动人的事迹。感谢这顿并不那么好吃但内容丰富的冰煮羊。
买奶制品
回酒店的路上,路过了昨天买酸奶的那家奶制品店,决定买一些特产回去。昨晚的老板娘今天不在,换成老板本人亲自接待。老板是一个典型的蒙古族人,高大威猛,眼睛的颜色不是纯黑色。他操着一口浓重的当地口音的普通话,给我们介绍他们店里的东西。内蒙的特产在他们家算是基本都有,牛肉干、牛羊骆驼奶粉、奶片、奶茶、砖茶、奶皮子、奶豆腐等等,琳琅满目。我们相对来讲还是对纯牛奶做成的奶制品比较感兴趣,所以买了一些奶皮子、奶豆腐还有奶皮子卷。奶皮子卷是一种零食,就是用奶皮子,涂上一层奶嚼口,再加入炒米或者果酱之类的料,将最外层的奶皮子卷成卷,有点类似瑞士卷的意思。这玩意可是能量炸弹,冷冻起来当冰激凌吃。最后我们还买了砖茶,就是内蒙人喝奶茶用的茶,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自己家做内蒙奶茶了。老板很热情,临走还给我们的兜子加了冰袋。我留下了老板的微信,想着以后买什么奶制品可以直接快递到北京,足不出户就可以吃到内蒙真正的奶制品。购物完毕,是该回酒店拿行李了赶火车了。
回北京
回到酒店,拿上行李,在酒店大堂休息片刻,遂出门打车来到了呼和浩特火车站。离开车还有半个多小时,我们此刻已经体力不支,吃饱喝足后又有点困意来袭,坐在候车室的座位上一动不动。检票时间到,进站,上车一气呵成。当坐到座位上,才意识到呼和浩特之行到这结束了。火车开了近三个小时,停靠在北京清河站。我们还是像上次从大同回来一样,出站,骑上前一天停在这里的小电车,不出5分钟到家,旅行圆满完成。
最后
我们将带回来的奶制品放入冰箱冷冻,这是鲜奶制品必须的步骤。随后将在呼市塞上老街买的冰箱贴贴在了大门上,伴随在大同冰箱贴的旁边。又把在呼市博物院买的漂亮的明信片拿出,用在大召寺购票所得的大召寺冰箱贴将明信片固定在大门上。这样单调的大门在各种旅行所得的冰箱贴明信片的装饰下,显得格外亮眼。突感家中只有这个角落最焕发生机。
然而呼和浩特说走就走的旅行结束了。两天的旅行,留给我们不仅是风景和美食的回忆,还有内蒙文化和风土人情的记忆。内蒙的草原文化,让我这个从小生长在华北平原的人被深深吸引。但此次旅行美中不足,就是没有亲眼见证草原的广阔,这也在我心中埋下了一个种子。草原,我们会相见的,不会很晚。
旅行结束,希望与内蒙再见。
- [1] 事后发现火车站墙面上写的两个字母,第一个字母意思为“呼和浩特”,第二个字母应该就是“站”。事实证明文中的猜测是有误的。